邮箱登陆
立即登陆

"传优良家风 树崇廉新风——科学家的家风故事(一)

2024-03-15 分享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家风,所工会、所党委特别推出“传优良家风 树崇廉新风”主题展览,通过讲述16位科学家的家风故事,引导职工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感受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领略当代科学家的文明风采,让优良家风引领崇廉新风,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从研制“两弹一星”所需的铀矿,到发现石油使我国一举摘掉“贫油国”的帽子,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他一生不断向科学进军,为祖国的发展呕心沥血。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女儿、女婿也都成为我国的著名科学家,全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女儿李林从小坚持“国家哪里需要人才,就往哪里去”的信念,为了祖国需要,她一生三次服从组织安排,完成转行,先后为我国的钢铁和原子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每次转行对李林来说意味着重新学起,每当这个时候,她总会想起父亲的话:只要你自己有毅力,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女婿邹承鲁更是投身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他和他的团队用了8年时间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55年,李四光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创造了“一门两代三院士”的佳话。


童第周

(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

“滴水穿石”

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在近五十年的科学实验中致力于生物胚胎发育实验,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与夫人叶毓芬相知相伴,共同奋斗在科学实验第一线,被誉为中国生物界的“居里夫妇”。有人统计,童第周夫妇俩合作的科研论文,占童第周主要论文的60%以上。为搞科研,童第周夫妇俩经常自费购置设施,负了一身债。1941年,童第周内迁到四川宜宾的同济大学生物系任教,当时的科研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实验设备。夫妻俩就在镇上的旧货店里,淘了一台二手显微镜,花费了6.5万元巨资,相当于两人2年的工资。为此欠下的钱,两人在11年后才全部还清,而这台显微镜也跟随了童第周之后30多年的科研生涯。

童第周虽身居高位,但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在生活上,童第周与叶毓芬是夫妻,在工作上,童第周是她的领导。为了避嫌,童第周经常把本该属于叶毓芬的晋升机会,留给其他同志。这使得叶毓芬一直到去世时,都没有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而她从未有半句怨言。


王淦昌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

“外婆常对我说,你要像岳飞那样,胸怀大志,精忠报国。外婆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组织领导

王淦昌与妻子吴月琴育有五个子女。从记事起,孩子们就习惯了与父亲聚少离多的生活。女儿王韫明说:“在国与家之间,父亲把国家看得特别重。”20世纪60年代初王淦昌从苏联回国的那一天,小女儿王遵明至今也忘不了:“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正在上大学的我由于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本想着父亲回国能够改善生活,可父亲回到家时却身无分文,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原来,王淦昌在奉命回国前,将自己积攒下来的工资全部交给了当时的驻苏大使,希望能为国家出一点绵薄之力。

  身教胜于言传,王淦昌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五个子女。王韫明说:“他常用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我们,现在想来,‘严’何尝不是爱!父亲的‘严’让我们很小就懂得了努力、很早就能自立,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业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我们姐弟五人尽管各自专业不同,但是大家都很尽力。”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决定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母亲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告别在即,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让钱学森铭记一生。

在美国留学后,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努力学习,好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程开甲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是我的信念。”

在技术上设计和主持了包括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两弹结合等六个首次在内的几十次核试验,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开创者和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

从理论物理到金属物理、核物理、原子弹研制,直到各种方式的核爆炸试验,10年之内4次彻底改变自己的研究领域,程开甲离自己熟悉的研究越来越远,与国家利益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只要是国家需要,都毫无怨言,程开甲这样坚持了一辈子,夫人高耀珊这样跟随了他一辈子,他们也用这种家风影响着子女。

20世纪70年代,程开甲的女儿程景玉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吴江化肥厂,因专业不对口,想请父亲帮忙换个单位。但从父亲那里听到的却只有四个字:“服从分配。”此后,她在化肥厂一干就是16年。“常有人问我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我说,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是我的信念。”程开甲说。如今,他的子女都以父母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父亲的这句话,他们牢记在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