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陆
立即登陆

【成都日报】又一盛会落地成都 海内外专家都在会上说了啥?

2018-06-28 分享
  今日,由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和国际光学和光子学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先进光学加工及检测国际会议”在蓉开幕。

  记者了解到,本次会议设立9个专题,包括大镜面和望远镜、先进光学加工技术、光学测试和检测技术及设备、微纳光学和亚波长电磁学、超表面波和表面等离子体光刻、极端制造技术、新型制造技术、柔性材料和器件、传感和成像用光电子材料和器件。“这些专题是当前光学—制造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

  “听说过烧刻光盘吗?这实际是在光盘里打了一个个的‘坑’。”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顾敏说起他研究的光存储技术。日常生活中的DVD和CD光盘要想存储更多的音乐和图像,需要在光盘上打出一个个“坑”,用光来储存信息,这就是烧刻。要想把光吸收的能量最大化,就要在一个“坑”里尽可能放更多“点”,这个“点”越小越好。蓝光的光点比红光的光点储存的信息更小,因此出现蓝光储存技术。

  顾敏首次在纳米材料中实现了五维光存储,突破了蓝光DVD三维存储的技术瓶颈,他发明的双光束超分辨存储技术,使得一张DVD的存储量可相当于1万张DVD的存储量。这一成果在2009年以封面形式刊载在国际权威科研期刊《自然》上。

  “目前全世界3%的能量被用于大数据储存,再过20年,数据越来越多,把全世界开发的石油用来发电都不够。”据介绍,现在的大数据一般用磁盘存储,这种存储方式读写速度快,但消耗能量大,一般只有三五年寿命,需重新存储。因此,顾敏还在2013年发明双光束超分辨存储技术。使用这一技术的光盘,不仅容量大,且单点消耗的能量非常低,使用寿命可达到上百年。

  会上,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等专家,对光学前沿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共推先进光学加工与监测技术的发展。

  新闻多一点:

  本次大会的承办方,位于成都双流的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在光学领域科研成果丰硕。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简称光电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建所以来,光电所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微纳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先后取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550余项科技成果,申请专利1000余件,授权专利达500余件,发表论文5000余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