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所转眼50周岁,祝贺光电所生日快乐!
庆祝建所50周年之际,我也在光电所度过了24载春秋,亲身见证了光电所的奋斗史,腾飞史。回想起来,感触颇多。
那是1996年的炎热的夏季,也是一个令人焦灼的季节。我打开光电所寄给我的接收信件,打了几个电话,问了到所行程,背起行李,奔向成都郊外的光电所。
汽车驶出大成都,开向郊外。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走了很久才到文星镇。然后沿江安河顺江颠簸而行。河两岸修竹与山丘共色,流水泠泠与飞鸟相伴。鹭鸶栖佳木而翩翩起舞,骄阳驻云端而烈烈悬空。愈走愈幽静,恍恍惚惚进入世外幽深之境。汽车转过山头,行驶上小山坡,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好大的一个研究所啊”,这是光电所给我的印象,从此我便融入到光电所的怀抱。
进入光电所就浸润在光电所浓厚的文化之中。在光电所二十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光电文化已经不知不觉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进血液里,有时自己都无法感觉到,一种信仰融入到忘我的境界之中。
光电文化就是从基层干起,脚踏实地,勤奋钻研之文化,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抱着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奋斗目标的精神,为光电所挣得了荣誉,为我们现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是一个一千多人的大型研究所的发展,那必定源于研究所强大的文化魅力。
进入光电所,按照惯例要指定导师。我的导师是刘鉴研究员。我到所里时,老师还是工程师。老师身上严谨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始终感染和影响着我,使我耳濡目染,不断学习和传承下去。1996年到所里时,所里还是用绘图板画图,绘制一张A0的装配图,要花费很长时间。整天趴在绘图板上,画了修改,修改了又接着画。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不断设计下去,自己也会当上一名光荣的工程师。刘鉴老师总是一遍又一遍反复审核和检校一张张图纸,我的一点小疏忽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不断督促着我改进再改进,直到绘制出一张张合格的图纸。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总是佷晚才离开办公室,办公室的灯光总是很晚才熄灭。同时老师也指导我做事情的方法,使我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逐渐提高。还有王建华老师也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做设计非常仔细,严谨,出错非常少。总能发现我们不经意的错误。那时我常想,她怎么这么厉害呢?我都觉得非常完美的图纸,她总能发现不妥当之处。后来我才发现,是她常年的自我严格要求和扎实的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也许就是在这些严格导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慢慢地成长起来。后来,我们手术显微镜的型号越来越多,自己从事的设计也越来越多,自己也越来越成熟起来。
作为一名设计人员,与技术工人的交流也很重要。光电所里面有很多技术娴熟的老师傅。他们都对我的设计和实践提供了很多真诚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装配中心的曹绍斌师傅。在和曹师一起工作的时光非常快乐。也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照相机。曹绍斌师傅做光学装配,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细心专注。受他的影响,那时候我也常常捣鼓照相机,修好了一些,也修坏了一些,最后曹师都能够解决我留下的烂摊子。为此,我也经常跑去图书馆,查找与照相机相关的书籍阅读,使我终生受益。就这样,自己也就有了比较丰富的设计经验,先后完成了许多项目,有了一点小成就。
光电所的光电文化基因浸润着每一个光电人,吸引着一批批莘莘学子慕名而来。光电所为我们提供了人生成长的平台。我们就像光电所肌体里运行的一个个鲜活的细胞,在光电所的血液里流淌。光电所成就我的大半生,我在她的脉脉温情和鼓励中成长,也必将用一生回报这块土地,为光电所的发展添砖加瓦。
新的一天朝阳升起来时,金光铺满大道。回忆起刚入光电所时,每天早上沿着一环路,迎着朝阳去上班的样子,画面唯美而充满朝气。
那时我意气风发,神采奕奕。那时我聆听过姜文汉院士在学术室侃侃而谈自适应光学,谈光电的发展和光电所的未来。现在姜院士已逾八十高龄,仍然不辍耕耘。同时光电所也拥有了新的年轻院士和一批批青年俊杰。我们新一代光电所人,踏着前辈的科学足迹,砥砺奋进,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50年的光辉岁月,只是我们事业的起步,任重而道远。江山代有才人出,万古长青光电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光电技术呼唤着我辈年轻有为的光电人不畏艰难,向光电所更伟大的目标进军!
作者信息:伍开军,科奥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