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在这本著作里提到了“刻板印象”和“拟态环境”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整本书读下来有两点感受,一是语言表述较为抽象,需要反复阅读甚至诵读才可领会;二是支撑论点的论据似乎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书中有一些观点我认为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或探讨意义,特摘录如下:
1 书中提到“一篇报道是知情者和已知的事实的混合产物,观察者在其中的作用总是带选择的,而且通常是带想象的。”我认为这句话讲到的正是受众面对同一个新闻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码方式,而这些解码方式不同的原因正是因为“观察者”的“带选择”和“带想象”。这似乎提醒我们在进行媒介效果研究时,要注重对受众的研究。
“我们处在什么地位和我们习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事实”,这点说明受众在信息接收时是有立场和习惯的,并且似乎难以改变。结合前段时间热门网络事件“韩寒和方舟子”事件,我认为反对方舟子的那部分人不一定支持韩寒,所谓反对只是对方舟子不信任这一立场的体现罢了。
2 书中还提到“我们不可避免地十分需要节省关注事物的精力,因而如果抛弃全部固定的成见,完全单纯地探讨经验,就会使人类生活枯竭”。从这句话可看出,“刻板印象”(书中用到的是“固定成见”)似乎不可避免,人们喜欢线性思考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只是为什么“单纯地探讨经验”就会使“人类生活枯竭”呢,可见对于“刻板成见”,李普曼并不是批判的态度,而是客观描述或者反思——这一现象不可更改,我们在探讨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
3 关于“固定成见”书中还提到“它是我们自尊的保证;它反映了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价值、我们自己的地位、我们自己的权力的看法。它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它们的防卫下,我们能够继续感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安全的。”我认为这句想表达的是“固定成见”涉及很多对个体心理的研究,这从侧面印证了新闻学的学习应包括心理学的研究,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受众信息接收行为。
4 关于“固定成见”还有,“当成见的体系已牢固地形成时,我们社会注意那些能支撑成见的事实,而不去注意那些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可见“固定成见”不易改变,人们在它的驱使下,会不自觉忽视那些“与成见矛盾的事实”,由此作出的结论或判断必然有失偏颇。我也认为这也提醒我们在新闻工作中平衡报道的重要性,新闻人应不断自我提醒,抛却“固定成见”的干扰,既要呈现“支撑成见的事实”,也要呈现“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
5 另外,书中有一句对“舆论”的理解也颇有意味。书中说到“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我们现在讲新闻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和舆论监督作用,但似乎我们并没有太关注“舆论”的含义是什么。书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舆论说到底只是一种看法,但这种看法经过道德上的解释和整理之后,将具有引导力和监督的力量。这对于我们认识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有很大帮助。